末伏,正是自然界的阴阳变换正处于微妙的十字路口,稍有不慎,便可能让身体陷入疾病的漩涡。要想安然度过这段特殊时期,就得精心把好3道重要的健康关卡,同时,末伏养生中的三宜三忌,也是我们要了解的。

末伏养生,3大关卡需严守
1.气温关卡:防2病
心血管疾病:尽管立秋已过,但伏天的余威尚在,高温对血液循环系统构成不小挑战,心血管疾病的威胁不容忽视。
中暑的意外:伏天里,人体能量消耗巨大,免疫力随之下降,不少人在经历了头伏、中伏的考验后,却在末伏时节不慎中招。
养生策略:揉按两穴
极泉穴:位于腋窝正中,腋动脉搏动处。轻轻至重按压,以酸胀感为度,持续约一分钟,有助于理气护心。

足三里穴:位于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被誉为强健体魄、调理脾胃的黄金穴位,每次按摩3~5分钟,效益显著。

2.脾胃关卡:防1病
肠胃疾病:初秋末伏,湿气易伤脾,导致肠胃疾病频发,不仅影响消化功能,还可能为咳喘埋下隐患。
养生策略:一碗粥的滋养
山药薏米粥:薏米20克,山药50克,白扁豆与赤小豆各15克,慢火熬至软烂,最后加入白豆蔻1克,续煮3分钟,此粥有健脾化湿之效。
3.干燥关卡:防3病
风燥感冒:立秋时节,风燥感冒频发,除了一般感冒症状外,更添咽喉干痒之苦。
呼吸道疾病:秋季干冷空气易伤呼吸道黏膜,引发病变。
过敏症:秋季花粉浓度高,过敏性鼻炎等过敏症状进入高发期。
养生策略:两粥润燥
银耳百合粳米粥:取银耳5~10克泡发,与粳米100克,新鲜百合60克同煮,加入适量冰糖,清心润肺。

黑芝麻粥:将适量黑芝麻微研,与大米共煮,粥香醇厚,通便润燥。
末伏养生,三宜三忌需谨记
末伏天气逐渐由热转凉,这是一年中阴阳交替的重要时刻。为了顺应自然变化,保持身体健康,我们在末伏时节需要特别注意养生。以下是末伏养生的三宜三忌,助您安然度过这段特殊时期。
三忌篇
1.忌过早添衣
末伏时节,虽然早晚气温有所下降,但白天仍然炎热。此时,不宜过早穿上厚衣服。适当的寒冷刺激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。然而,当气温急剧下降时,应及时添加衣物,以免受凉感冒。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或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人,更应谨慎“秋冻”。
2.忌过食辛味
立秋后,应减少辛味食物的摄入。辛味通肺,过多摄入易导致肺气过盛,引发上火、便秘等秋燥症状。此时,应适当多吃酸味食物,以收敛肺气、防秋燥。同时,补充水分、维生素和无机盐也至关重要。末伏清补,以健脾利湿为主,可适量多吃祛湿热、健脾和胃的食物,如芡实、山药、小米等。
3.忌贪寒凉
末伏时节,昼夜温差逐渐增大。此时,应切忌猛吹空调、过量吃冷饮,以免损伤脾胃阳气。适量户外运动可振奋阳气、促脾气运化、改善胃口。但运动应以微汗为宜,避免大汗淋漓。平时经常胃胀、胃痛的人更应少吃寒凉的水果或凉菜。
三宜篇
1.宜食莲藕
“荷莲一身宝,秋藕最补人”。末伏时节,天气干燥,吃莲藕可养阴清热、润燥止渴、清心安神。

莲藕不仅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,还含有膳食纤维,有助于缓解便秘。搭配银耳或黑木耳食用,滋补效果更佳。
2.宜食秋梨
秋季空气干燥,容易缺水。秋梨鲜嫩多汁,含有丰富的水分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,被誉为“天然矿泉水”。吃生梨能缓解上呼吸道感染症状,如咽喉干痒痛、便秘尿赤等。将梨煮熟后食用,如冰糖蒸梨,可滋阴润肺、止咳祛痰,对痛风、风湿病及关节炎也有防治功效。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。
3.宜食鸭肉
鸭子是凉性食品,具有滋阴养胃、利水消肿的功效,可防秋燥。对于容易患咳嗽、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体质较弱人群,可以在熬鸭汤时加入山药、莲子、黄芪或西洋参等药材,以增强免疫力。女性在秋季易皮肤干燥,可加入百合、玉竹等食材,养颜护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