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食栗派 食栗派ChestnutMates
网上流传着各种关于食欲与身体需求之间关系的传言:
想吃咸可能是因为缺乏矿物质微量元素;
想吃甜意可能是因为血糖不平衡;
想吃烤肉可能是因为缺铁、维生素B12;
想喝可乐是因为体内缺钙......
食欲真的是身体发出的营养需求信号吗?
这些因素
决定你想吃什么
食欲和营养缺口,的确存在一些关联性,比如异食癖,可能就与体内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有关。
像非洲某些地区的人民,因为经济困难等原因,无法通过日常饮食满足对铁、锌等微量元素需求,会通过吃土等奇怪的方式补充。
▲ 一名海地少女正在吃土。图源 |节目《侣行》
但这也不是绝对的,异食癖还可能跟不良的家庭社会因素、精神心理因素有关。
科学家们也对“想吃什么是不是意味着缺乏什么?”做过相关实验:
● 对93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饮食控制
● 在此期间,只给他们食用瘦的禽畜肉或鱼
结果发现:受试者们对所有类型食物的渴望都显著下降了,尤其是谷物(是实验期间完全禁止的食物类型之一)[5]。
也就是说——限制或缺乏某些食物而造成的营养缺口,可能并不会使人们增加对这些食物的欲望。
真正影响你食欲的是这些因素:
环境因素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盛产小麦、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关中平原人爱吃面食,而来自鱼米之乡的江南人民大多喜欢带有“鲜”味的食物。
过去,人类的食欲、口味偏好,往往和所处的地域环境息息相关。
如今,互联网的普及逐渐打破了这种地域限制:下班之后,随便刷刷社交软件,大量关于食物的视频、图片涌入眼帘,难免禁不住诱惑,激情下单。
这可能是因为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,总是面临着食物短缺。
要想填饱肚子,就得能一眼搜寻出既美味又高热量的食物,因而演化出了看到好吃的食物,就会产生舒适感的“视觉饥饿”能力[3]。
但经常性地接触虚拟食物带来的危害也不小:我们的生理饥饿不断加剧,食欲越来越失控。
文化因素
除了环境,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,一定受到过不少商业社会的洗脑。
比如结婚一定要买钻戒、每个季都得换不同的口红色号......
在饮食上也是如此,很多时候并不是你自己想吃,而是商家创造了你的需求——情人节得吃巧克力、过生日得买蛋糕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......
哪一个是你自己主观上一定想吃的?不过是商业社会给你的食欲暗示罢了!
情绪饥饿
影响我们进食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,文化和环境属于外部因素。
而内部因素则由这两个系统控制:稳态系统和享乐系统。
在稳态系统中,营养的消化与吸收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:当我们的身体能量资源耗尽时会想进食,当我们的能量水平得到足够的补充时,则会停止进食。
婴幼儿天然有这种直觉饮食的能力,然而在我们逐渐长大成人,融入人类社会的过程中,享乐系统的很多因素干预了这种天然而平衡的直觉饮食能力,引发与饥饿和饱腹感无关的情绪性进食。
比如我们会感觉到压力、无聊、抑郁等情绪,而释放它们的途径,很可能就是在完全没有能量需求的时候,吃吃喝喝。
而且会偏好选择能带来快速身体反馈的食物,比如甜点、大肉[1],以此来试图阻断坏情绪的回归。
长期习惯用食物来解决情绪问题,会使大脑不断激活和强化这种奖励回路,强化人对某种口味的喜好。
肚子里的菌群
在我们的肠道中有大约有10万亿个不同类型的菌群,它们对食物的喜好各异。
比如双歧杆菌喜欢膳食纤维,普氏杆菌就喜欢碳水化合物和单糖,拟杆菌喜欢某类脂肪[2]......
不同的菌群在肚子里就像战国七雄,谁能雄霸天下,就能主宰摄入什么食物。
也就是说,你想吃甜的还是咸的,吃素还是吃肉,很可能跟肚子里菌群的需求相关。
其他原因
一些药物也会影响食欲,比如抗抑郁药物、短效避孕药等。作息也可能影响人的食欲。常熬夜或睡眠不足的人,食欲更强,热量摄入更高。
一项有趣的研究还发现:人的性格可能也会影响食物偏好。人的性格和饮食行为存在有趣的关联,对新奇事物感兴趣的人爱吃咸味食物,而容易焦虑的人似乎喜欢的食物偏少[7]。
如何减少
不必要的食欲?
改变决策机制
现在有一份下午茶,分别是低卡水果沙拉和香浓巧克力奶油蛋糕,你会选哪个?
如果你的决策基于即时的奖励反馈,渴望马上得到多巴胺的奖励,你可能会选择蛋糕,毕竟人的本能都是希望通过最小的付出换取******的快乐。
但如果你的决策基于长远的价值判断,希望通过合理的饮食获得长期的健康回报,那你可能会毫不犹疑的选择水果沙拉。
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塑造基于长远价值判断的决策观,具体做法可以从多看靠谱健康知识入手,比如关注并星标食栗派。
我们的营养师@咖啡 给到大家几个训练自己决策机制的小技巧:
1.当你想吃东西又不确定是“饿”还是“馋”的时候,建议先喝一大杯水。如果喝完还饿,那就吃。
2.吃前深呼吸5口,能帮你开始正念饮食,控制吃饭速度。
3.吃东西的时候小口一点,尽量细嚼慢咽。
主动吃健康食物
肠道微生物群能影响大脑对食物的反应,以及选择吃什么食物。
相应的,我们吃进去的食物,反过来也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。
所以,如果你的肠道菌群不平衡,总想吃些高脂高热量的食物。
那你就偏要饮食均衡,偏要吃口味清淡、种类多样的食物,饿死那些坏菌群,用丰富的营养把对健康有利的菌群喂成大部落。
每天怎么吃好?
少看会儿手机
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在虚拟世界里渡过更多时间的时代,很多工作都是全程面对屏幕的,即便下班以后,也鲜有人去关心身边的世界。
无论是在地铁上、公交上,还是在自家的沙发上,我们的双眼几乎都离不开屏幕。
当源源不断的美食图片和视频映入眼帘时,难免会催生一些不必要的食欲,进而产生对食物的过度消费。
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难得的空闲时间去阅读、运动、关心自己身边的家人、朋友和宠物,去主动地过真实的现实生活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塑造更健康的饮食习惯。
今日互动
你爱吃什么口味?
有对什么食物情有独钟吗?
参考资料
[1]Plassmann H, Schelski DS, Simon MC, Koban L. How we decide what to eat: Toward an interdisciplinary model of gut-brain interactions. Wiley Interdiscip Rev Cogn Sci. 2022 Jan;13(1):e1562. doi: 10.1002/wcs.1562. Epub 2021 May 11. PMID: 33977675; PMCID: PMC9286667.
[2]Alcock J, Maley CC, Aktipis CA. Is eating behavior manipulated by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? Evolutionary pressure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. Bioessays. 2014 Oct;36(10):940-9. doi: 10.1002/bies.201400071. Epub 2014 Aug 8. PMID: 25103109; PMCID: PMC4270213.
[3]Spence C, Okajima K, Cheok AD, Petit O, Michel C. Eating with our eyes: From visual hunger to digital satiation. Brain Cogn. 2016 Dec;110:53-63. doi: 10.1016/j.bandc.2015.08.006. Epub 2015 Oct 1. PMID: 26432045.
[4]Novelle MG. Decoding the Role of Gut-Microbiome in the Food Addiction Paradigm.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. 2021 Jun 25;18(13):6825. doi: 10.3390/ijerph18136825. PMID: 34202073; PMCID: PMC8297196.
[5]Harvey J, Wing RR, Mullen M. Effects on food cravings of a very low calorie diet or a balanced, low calorie diet. Appetite. 1993 Oct;21(2):105-15. doi: 10.1016/0195-6663(93)90003-3. PMID: 8285649.
[6]https://medicalxpress.com/news/2016-02-crave-food-bodies.html
[7]Spence C. What is the link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food behavior?[J]. Current Research in Food Science, 2022, 5: 19-27.
编辑 | 茉莉
设计 | 柚子
❝
以上信息仅为科普,不应视为诊疗建议
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
❞
原标题:《想吃啥身体就缺啥?真正的原因居然是这4个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