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不甜,成了很多中国人对甜品的最高评价。跟别人安利一道甜品,对方通常得先问一句:甜吗?对海外的中国同胞而言,能在商超、咖啡馆找到一份不那么甜的饼干蛋糕,简直如获至宝!欧美甜品、零食品牌进入中国,得预先调低甜度才有销量。很多甜品、烘焙店,都在努力强调“低糖油”、“少糖”,甚至“0蔗糖蛋糕”。
今天,就来与大家探讨一下,“甜品不甜”背后的种种意义。
为什么我们会更喜欢“甜品不太甜”?1.基因角度:中国人可能天生就对甜味更敏感!
新加坡科技研究院及临床科学研究所,定性调研了坡县华人与印度人的味觉敏感度与饮食习惯,得出:中国人的味觉阈值(Recognition thresholds),比印度人更低。

2.古时候:吃甜点,得在个大日子。
《诗经·大雅》中“周原膴膴,堇荼如饴”,早在西周时期,这片土地上的人就已经做出来饴糖了(由稻米、高粱等粮食经发酵制成的糖食)。而蔗糖、砂糖的制糖术在唐宋时期,经由丝绸之路传来国内,才得以大力发展。
宋代《糖霜谱》中记载的制糖法
据李治寰编著的《中国食糖史稿》记载,中国糖食制品,大体有四种来源:
① 作为统治集团的特殊享受;② 作为供养尊亲和抚育幼儿的营养品;③ 作为祭神祀祖的供品;④ 作为节日喜庆或招待客人的食品。可见,在古时,很长一段时间内,甜品并不是咱老百姓日常触手可及的,除非有大事或节日要庆祝,或其他特定场合,没法想吃就吃呢......

3.近代,我们饮食习惯的变化:
3.1. 对健康的重视:不甜的甜品,负罪感相对更轻。
搜索“低糖”关键词的报刊新闻,会发现以2006年为分界线,“低糖”新闻的出现频次大幅增长。



3.2. 逐渐甜品化的咖啡茶饮,与甜度更低的甜点更搭哦~
欧美有咖啡配曲奇,日本人拿和菓子配抹茶,中国潮汕也讲究功夫茶与茶配,诸如潮汕朥饼(一种乌豆沙酥饼)、酥糖、糖柑饼等。偏甜的茶配点心,配上能在风味上与之中和的苦感饮品,是世界各地共有的饮食默契。



当我在星巴克点了杯太妃榛果拿铁,想配个下午茶点,来片轻盈不甜腻的经典瑞士卷,会比重乳酪蛋糕更合适吧!





